黄山市“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依据《黄山市“十三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总体目标,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实现政务服务应用快速发展,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服务、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一是政务网络全面升级。“十三五”期间,黄山市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规划部署,推进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不断提升网络带宽水平和覆盖范围。2016年,在政务外网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扩展,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2018年,主动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发展需要,开展了电子政务外网基础网络升级,网络带宽实现“万兆到区县、千兆到乡镇”,业务承载率达90%以上,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设定目标。二是安全体系初步建立。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标准规范要求,在全省率先完成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部署,全面提升电子政务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承载力。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实现保密公文和非保密公文传输分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建设,确保跨地区跨部门网络安全对接和业务融合,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安全可控。三是集约化水平和利用率大幅提升。黄山市城市数据中心建成运行,2016年市财政投入近1500万元建设了城市数据中心机房和政务云平台,通过“托管”和“申请服务”的方式,为全市各部门信息系统提供机房环境、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防护等资源服务,形成了横向可管理、纵向可控制、安全有保障的统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政务应用支撑平台。2018年末又投入940余万元开展了二期扩容,现已完成建设,城市数据中心和政务云的计算、存储能力、容灾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数据中心已承载全市70%以上的业务应用需求,现有机房面积470㎡,机柜140个,部署云服务器56台,数据库服务器16台,内存18T,可用存储545T。已承载市直45家单位信息系统133个,分配虚拟服务器629台,托管各单位设备323台。
2.规划统筹能力不断提升。一是资源整合共享初见成效。制定出台《黄山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黄山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清理,编制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进一步推进全领域归集完善数据。建成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线市级政务信息共享网站,推进各部门政务数据基于市政务信息共享网站的共享服务。累计归集45家单位460类3.4亿条数据,其中27家单位实现动态归集;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市直57个部门1642类数据共享,165类33.7万条数据对外开放,为省市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查询和共享服务5312万条次。二是项目统筹进一步加强。会同发改、财政、公共资源交易等部门修订完善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流程,发布《进一步规范市级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通知》,通过立项前置审查、标前审核、变更审批、竣工验收等环节,对信息化项目进行全流程管控。2019年2月份以来,先后审核信息化项目69件次,总额度达5.22亿元(其中立项前审查17件次2.83亿元,招标前审核41件次1.62亿元,变更审批1件次6365万元,验收6件次1247.86万元),核减政府投资1513万元。项目建设中,依托城市数据中心和政务云为29个单位的47个信息系统分配虚拟服务器231台、存储324T、托管设备158台,节约资金投入约2695.27万元,有效提升了信息化集约化建设水平、安全保障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开创良好局面。健全机制保障。借鉴杭州等先进地区经验,提请市政府建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核心工作组,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求智力支持。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英杰等专家组成黄山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为智慧城市建设把脉问诊、献计出力。推进战略合作。根据市政府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公司的新型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前期调研。进一步摸清各地各单位现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管理现状、数据共享利用、信息化需求、数字经济发展及存在问题不足,并结合此前发布的《黄山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2018-2020年)》,形成了智慧黄山建设顶层设计初步方案。采购了“城市大脑”,建设大数据治理平台,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开发利用,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力促产业发展。成立了国有全资的云海黄山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接大数据基础设施服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项目代建等业务。目前,大数据公司正接洽“智慧教育”、“智慧园区”、大气精细化管理等10余个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2亿元。由市数据资源局作为主管部门,云海黄山大数据公司发起,组织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和华为(黄山)云计算及新型智慧城市创新中心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成立了数字经济产业联盟,加快培育产业生态。
3.应用系统建设亮点突出。一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基本普及。建成全市统一高效政务服务平台,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建成全市“一张网”,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智慧政务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建立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经不断优化升级,已整合电子文件中心、政府信息公开、市民连线、在线咨询、领导信箱等政务服务系统,使用单位达995家,移动OA平台已在部分区县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机关工作效能。建立了政务微博微信与政府网站联动机制,搭建以“黄山发布”为龙头、各区县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微博微信为支撑的全市政务微博微信矩阵。市民通过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随时、随地、随需享受着党委、政府提供的政务信息查阅、网上办事服务等功能。金盾工程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和天网工程、金保工程社会保险统一软件平台、金财工程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和非税收入票据电子化平台等一大批“金”字头项目陆续建成,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社会民生服务信息化深入应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建立起覆盖教育、社保、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中小学宽带和在线课堂教学点均实现了全市覆盖。建立了市级教育云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与省级平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全市443所中小学校、17.5万名在校生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社保信息化工作持续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94.59万人,实现市级以上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9.71万人,大病保险工作稳步推进,省内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金融社保卡功能拓展服务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全市定点医院和药店实时刷卡结算,开通了“黄山人社”微信平台,启动了“银社医”平台建设。医疗卫生建设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建立了由城市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含全市二级以上各类医院31所,101个乡镇卫生院,4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12个行政村卫生室。黄山市还初步建立了智能公交站台和公共自行车系统。
4.城市治理信息化扎实推进。坚持以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平安城市、地理空间、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一网清”取得新进展,通过共享网格资源、整合网格员队伍,全市建立了2348个综合网格,网格员2035人,配备手持终端1820个,实现了对网格事件的综合管理。“雪亮工程”稳步推进,建立了以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为主的市县联网平台,整合了全市4456路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资源,县级视频联网率达100%。构建了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共享服务平台,为全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众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提供全方位的地理信息应用与服务,并将升级为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整合服务热线、数字城管、视频监控、国土信息等资源,建成黄山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市区覆盖范围60平方公里。利用12319城管服务热线和黄山数字城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实现信息动态接收、处理和反馈。建设交通运输信息中心和海事信息应急指挥调度中心,部署“治超平台”、“电子警察”、非现场执法、客货车辆监控等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体系初步建立。建设“古建物联网防火平台”系统,对市内数百幢古建筑及文物实现消防数据汇聚及报警联动,智慧消防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