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牵手”,“好邻居”变为“合伙人”

发布日期:2024-10-22 10:43信息来源:安徽日报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近年来,滁州市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以“融圈进群”为方向,以省际毗邻地区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为重点,创新合作机制,借东风、搭平台、促合作,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化融合,推动“好邻居”变为“合伙人”。

创新合作机制

一体化显成效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中新苏滁高新区的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辆辆AGV智能运输小车来回穿梭,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个个自动化机械手臂上下挥舞,一批批太阳能电池面板有序下线……

“以前这种车间需要600多位工人,我们通过滁州与苏州两地牵线搭桥,公司引入一支以院士领衔的行业一流技术研发和运营团队,不断进行智能化技术改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该车间只需要200人。”旭合科技副总经理任军利告诉记者,企业目前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处于行业前列,预计今年公司可实现产值近40亿元。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以“开发公司+管委会”的双主体运营模式,让苏滁两地通过市场化、股份制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

据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马晖介绍,园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累计引进项目341个、75%来自沪苏浙地区,协议引进资金985亿元,国内外上市公司投资企业42个,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个,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66个。

近年来,滁州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探索建立与沪苏浙地区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成立宁滁新型功能区管委会,用好宁滁结对合作帮扶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管委会+开发主体”管理运作机制,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共绘“一张蓝图”,共同编制规划20余个,努力实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推进、一体化管理,在全域推进毗邻地区跨界合作,一处处“试验田”热潮涌动。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滁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樊红兵告诉记者,滁州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其中顶山—汊河、浦口—南谯2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率先突破,宁滁两市签署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1+2”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成立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推进、保障等10项工作机制。

天长—六合、明光—盱眙两个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多点发力,一大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区、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等在滁州揭牌。滁州顶格成立领导小组、专班专人专职推进合作园区建设,已签约项目43个、总投资超248亿元。此外,依托合肥都市圈辐射带动,共建合滁定远、全椒两个合作园区,串起了滁州发展的“聚能环”。

深化产业协同

共同体促发展

在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的南谯浦口共建合作园区,由南京落户的华瑞微电子IDM芯片生产线正加快释放产能。

“当时企业正处于从设计公司转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关键发展阶段,而南谯、浦口刚刚敲定产业园区共建合作协议,区位和产业都正好匹配。经由浦口区大力推荐并积极牵线,我们成功入驻产业园,成为滁州市第一个晶圆制造项目、南谯浦口合作基金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华瑞微电子公司总经办主任姜雨琦告诉记者,这种模式节省了双方互信成本,加快了推进速度。

该公司自2022年投产后,持续加注投资,产能稳定攀升,目前投资总额10多亿元,已拥有28台光刻机设备。预计到今年底,月产达到10万片。

聚焦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发展定位、产业集聚及技术创新优势,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凭借自身资源禀赋、空间广阔等优势,甘当产业配角,着力建设南京产业的“协作区”“承接地”。

在市场运作方面,南京江北新区与来安县按6∶4比例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宁安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南谯区与浦口区按8∶2比例共同出资5亿元成立南浦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合作产业园,首期资金已全部投入园区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共同发起设立规模20亿元的南京都市圈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10亿元新能源产业基金、10亿元理想产业发展基金等,以“基金+招商”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功能区建设。

“合作园区采取‘浦口推荐、联合招商、共同研判、产业协同’机制,南谯和浦口按8∶2占股,对浦口高新区引入合作园区的项目税收区级留成部分按照7∶3分成。”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合作交流局局长张汶华告诉记者,两地将南浦合作产业园纳入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区。目前,合作产业园区已建成3期共3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正推进4期建设,共入驻企业9家,协议总投资36亿元,3家企业已投产。

滁州市复制推广新型功能区合作模式,推动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和西部大工业基地与南京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推进毗邻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率先整体融合、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天长—六合新型功能区起步区17平方公里已建成8平方公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天长市建设金牛湖校区,与主校区实行师资、管理、制度、教学“四个一体化”,6000名学生已入学。明光—盱眙新型功能区依托两地共有的占全球50%储量的高品质凹凸棒矿产资源,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一体化发展,明光片区已入驻企业24家、投产18家。

营造最优环境

强服务助企业

总部在浙江的亚芯微电子2021年底入驻南谯浦口共建合作园区标准化厂房,2022年9月投产,当年就实现产值1000万元,2023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预计今年产值达1.5亿元。

“公司快速发展得益于滁州产业、人才、区位优势及优良的营商环境。”安徽亚芯微电子总经理秦章森对记者说,滁州及周边区域已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强,工厂建设在这里,既紧邻南京、滁州等地客户,还可以搭乘同类型企业“顺风车”,在冷冻车送料、特种气体运输等方面分摊成本。此外,滁州小家电等产业对芯片有需求,企业可以进一步挖掘市场。

据秦章森介绍,厂房是地方政府建设的,企业拎包入住。刚来的时候,园区建设还没结束,当地特事特办,允许企业先装修厂房赶工期,后续再补上各类手续。此外,园区工作人员还驻点服务,解决建设、生产中各类问题,甚至牵线搭桥帮助对接销售和原材料供应。

为强化全要素保障、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内“标准地”出让前,政府即完成“七通一平”配套服务,针对不同项目、不同进度、不同建设要求,建立区级领导联系帮扶、重点项目专班、推进调度等精准帮办机制。

园区会同企业,共同编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同步完成项目施工图编制,报送图审、消防和人防审查工作,将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前置,较传统做法办理时间缩短约45天。同时,实行全程代办证件和承诺审批、容缺审批,项目开工所需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全部由园区线上代办,将原先短则一周、长则数月办理完成的工作,精简为当天全部完成,实现拿地即开工。

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实行“一项目一专班”帮办服务机制、“24小时不打烊”问题会商制,积极运用“重点项目直通车”政务服务,紧跟项目签约、开工、竣工到投产的全过程,当好项目落地、企业发展的“店小二”。来安县还在汊河片区启用行政二号章,整合税务、不动产登记、企业服务等功能,实现“汊河事汊河办”,确保材料齐全的办事者“最多跑一次”。

中新苏滁高新区参照苏州工业园模式,三方合作共建苏滁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上线运行了线上企业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政策计算器”“企业服务超市”,为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智能匹配,实现政策找“企”、个性定制。目前,企业服务超市已入驻第三方中介机构109家、金融机构16家,上线各类金融产品78项;开发上线“园区e贷”金融项目,已为1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10亿元授信额度。